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关资料表明慢性胃炎久患不治可能发展成溃疡或产生癌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心下痛”“吞酸”“胃痞”等范畴,临床可见脘腹不适、钝痛、烧灼痛、食后饱胀,这些症状一般无明显规律性,可加重或减轻。此外可有食欲减退、嗳气、恶心、泛酸等,后期可出现乏力、消瘦、恶性贫血等症状。
病虽在胃,与肝、脾亦相关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发病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有关。其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以致发病。脾胃互为,经脉互相络属,同居中焦,共主升降,皆系后天之本,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其病质皆可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故临床上可分为六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分六型
1、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
治拟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
2、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胀痛,胃中嘈杂,口苦口臭,渴不欲饮,尿黄,大便不畅。
治拟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藿朴夏苓汤。
3、胃络血瘀型
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食后痛甚,日久不愈,或大便潜血阳性, 舌质紫黯。
治拟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用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
4、饮食伤胃型
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消化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舌红苔腻。
治拟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用保和丸。
5、脾胃虚弱型
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食后胀闷,时呕清水,纳少乏力,神疲,便溏腹泻。
治拟补气健脾,理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6、胃阴不足型
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
治拟养阴益胃,理气和中。 方用益胃汤。
编辑:宾伟杰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