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特色疗法
  • 朱良春免费为百姓治病:探访南通《慧灯月刊》背后的故事
  •   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王晓俭)2014年,上海,玉弘一图书馆。南通图书馆原古籍部主任、副研究员刘道荣在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由南通人编著的《慧灯月刊》,更刊有如今已是国医大师的朱良春免费为百姓治病的栏目。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与刘道荣一起来到了朱良春先生的家中……

       

       

      1941·青年朱良春

      初春的北濠河,静寂而缤纷。98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就这样逆着窗外北濠河的阳光,看着,等我们来。

      我们带去了上世纪40年代的《慧灯月刊》,刊有朱良春先生主持的“医药信箱”栏目。朱良春先生拿过,只看一眼,便脱口而出:“我记得!我记得!这是1941年在南通创办的。”那一刻,万籁俱寂,鸟笼里的画眉也噤了声。

      先生的记忆真是好,他仿佛用一根无形的时光轴,带着我们,穿过客厅墙上范曾先生28年前赠予的国画《李时珍采药图》,穿过30年前武中奇先生题赠的“杏林春暖 琴心剑胆”,穿过70年前弘一为他书写的横匾“为大医王 善疗众病”,终于,落到了1941年。

      那一年,朱良春先生24岁。

       

       

      开诊所

      朱良春先生说:“1941年的时候,我已在南通仓巷8号(现文峰大世界南口)开了一家诊所。当时南通沦陷,被日寇占领。我学中医,一是因为自己的肺结核就是中医治好的,二是想为广大百姓解除病痛。”

      朱良春先生在南通商业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感染了肺结核,因病休学。肺结核,俗称“痨病”,是那个时代的“白色瘟疫”,一旦有人罹患此病,无异于宣判其死刑。朱良春先生用中医治疗了一年,终于痊愈。朱良春先生说他本来希望在商业中学毕业后,能去银行、邮局等处谋个会计的工作,这场病让他萌生了转学中医的想法。朱良春先生初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古典医籍,跟随临证抄方;继而报考苏州章太炎任校长的国医专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朱良春先生不肯半途而废,在淞沪大会战的余烟下,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上海名医章次公,“蒙章师介绍,我半天为难民义诊,获得较多实践体会,半天在章师处实习,得到亲炙,学乃大进。”1939年,朱良春先生拜别章次公,回南通行医。

      那时他不是大医生,而是小青年。看中医,人们往往挑岁数大的,觉得越老越好。1941年,“登革热”疫情在南通蔓延,西医多用“消治龙”和“握姆纳丁”注射治疗,可效果不佳。朱良春先生用学来的清瘟败毒之疗,只两个方子,或单行,或配以汤药,双解,三四天即可见好,解救了大批患者,也验证了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良好效果。

      朱良春先生的名声,其实自1941年便开始叫响了。

       

       

      佛境界

      朱良春先生说:“《慧灯月刊》是南通人高根深1941年创办的。1941年,南通处在日寇和汪伪的双重恐怖之下,高根深对日本人满怀。后来他认识了上海《觉吾情》的主编、弘一陈海量,受他,高根深自费创办了《慧灯月刊》,一月一期,每期四五百份,免费发放。”

      《慧灯月刊》社址在南通西门外张小巷6号(现人民西),内容有、诗文、通讯、慈善、医药等。刘道荣认为,日军占领时期,一切反日言论都被,办则深藏不露,正是另一种与日寇展开斗争的手段。

      从第四期开始,朱良春先生在《慧灯月刊》“医药信箱”栏目中,答复寻医问诊,提供“实用家庭小药囊”。介绍朱良春先生说:“事变之后,医师之多,有如雨后春笋并发,即素不习医,而略知药物,及事者,亦高树旗帜,招揽病者,真能深入医学抱利人济世者,能有几位?朱良春先生由儒而入医,执戒,学行,故本刊乐为读者介绍。”

      “执戒,学行”,1941年的朱良春先生,便以一颗佛心,以医术。

      那时,朱良春先生上午门诊,下午出诊,诊例不计,并在门上贴一纸条,写着:“贫病施诊给药”。在《慧灯月刊》上,亦刊有“朱良春医师敬送痢泻散,此散专治水泻,赤白痢,一服即愈,病者请来”之句。力车夫等贫苦人,到朱良春先生处,一律免费看病。看完病后,朱良春先生往药方上盖一个章:“朱良春施诊给药”。穷人拿着这张药方去瑞成堂药房取药,一律不收药钱。朱良春先生与瑞成堂有约,每年的端午、中秋和春节,瑞成堂结算时向朱良春先生收钱。

      “中医本有佛心禅意。”朱良春先生说,“高根深办,是在上解决人民的痛苦;我在上施诊给药,是在上解决人民的痛苦。”

      因为经费有限,《慧灯月刊》只办了两年便停刊了。高根深离开南通到外地做了老师,而朱良春先生在南通,整整70年,一双妙手,让无数之人,直至被国家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依然出诊。

      朱良春先生的境界,中医已不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仁术了。

      大胸襟

      在《慧灯月刊》中,还有朱良春先生在上海中国医学院的老师章次公写的文章。朱良春先生说:“章次公先生是我一生尊敬的老师,当年是我请他为《慧灯月刊》写文章的。” 至今,朱良春先生会客厅主墙上还挂着他与章次公先生的合影。

      章次公先生原名章成之,因师从章太炎,并出于对太炎先生的敬仰,取“次公”为字。章次公先生看病时,小小诊室总挤满了十个八个学生。章次公先生不收学生一分学费,帮学生解决住处,但是学生得一丝不苟地学习。青年朱良春就是在章师那儿,捧着《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温病条辨》,夜夜秉烛,字字苦读。

      朱良春先生曾对慕名来学医的学生说:“你们刻苦学习,就是对老师最好的。”

      章次公先生对青年朱良春说过一句话:“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朱良春先生后来把这句话一次次说给自己的学生听。他还说:“我一贯主张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我一个人力量有限,如果多一些医生使用我的方法,就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 一般医书发表的处方,只写上五六味药,然后一个“等”字,把关键几味略去,那是知识产权。而在朱良春先生的很多医学著作里,却写满了一张张完整的处方。故不管是应邀,还是单位,很多人都自费从四面八方涌来,从过道一直延伸至门外。

      课后那些博士、医师眼睛亮亮地说朱老讲的全是真东西。当然!朱良春先生把真东西抖落出来,眼睛怎么能不亮?青年朱良春当年看章次公先生诊病,不也是这么眼睛亮亮地盯着?老师章次公先生去世20周年、40周年、诞辰百周年,朱良春先生为老师举行一次次纪念活动,出版纪念文集,他始终只认为自己是章次公先生的一名二十来岁的学生,只想做好学生应该为老师做的事。

      又要说到朱良春先生家中的题字了——为朱良春先生题字的名人真是多啊!——这一次,是康有为的学生、书法家萧娴92岁那年为朱老写的“无限春”三个字。这不正是中医学、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写照吗?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