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少华
采访专家 西安交大二附院康复医学科暨脑病科主任 张巧俊 主任医师
“若身边的人突然中风,只要赶快用针给十指放血,患者就能苏醒。”近日,“中风放血救命法”在网上流传甚广,很多人甚至把它奉为“中风急救法宝”来广泛。但这种方法果真有效吗?
对此,张巧俊主任医师提醒说,对于脑出血、脑梗患者而言,“放血疗法”基本没有效果,及时送医才是关键。
“放血法”会增加感染几率
对于“中风放血救命法”, 张巧俊主任解释说,对于大面积脑出血、脑梗死患者,放血急救疗法不但作用不大,而且患者如果出血过多,还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另一方面,突发中风时,不论原因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脑部局部血压升高,血液及氧气减少,身体的机制自动升高血压,让血流入脑部以濒死的脑细胞。若贸然放血急救,不慎导致血压骤降,反而加速脑细胞死亡。
“事实上,中风突发时,家属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送患者去医院,一旦超过6小时,就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张巧俊主任说。
视物模糊或是中风先兆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的250万名脑中风患者中,只有0.6%的人在中风后得到及时溶栓治疗。
张巧俊主任提醒患者和家属,当发现如下征兆:如突发一侧或双侧颜面部、上肢或下肢的无力或;突发意识模糊或昏迷;突发言语障碍或语言理解困难;突发复视、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突发行走困难或不能平衡;突发眩晕、;突发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等,即使症状仅持续了几分钟,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专科诊治。
“三高”人群重点预防
一般得中风的都是中老年人,而且一般会有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正趋于年轻化。张巧俊主任解释称,心脑血管病年轻化,除遗传因素外,还与中青年人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良等高危因素有关,喝酒、抽烟、熬夜、缺乏锻炼等是的损伤身体的生活方式。
因此,预防中风要注意减压、合理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适当的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中老年还要从预防常见的基础疾病做起。
中风家庭急救小常识
首先,患者发生中风后家属不要惊慌,应立即扶病人躺下呈平卧位,松解患者衣领、腰带,保持室内安静与空气流通;
其次,昏迷且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内异物及物,以免发生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如果患者发出强烈鼾声,表示舌根后坠,头后仰,以解除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堵塞;
第三,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还有,家属应在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尽可能少搬动病人,更不可使劲摇晃病人的头部,等待救护人员赶来救治。
专家简介
张巧俊,西安交大二附院康复医学科暨脑病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常委等。对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和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治具有独到之处,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