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据有关医院资料表明,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即近两成的人会在三伏天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中风受的影响明显。容易发生的条件,一个是零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就是30度以上的盛夏。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2℃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性还会增大,人们将发生在夏天的中风称为“热中风”。
在这个季节,发生中风,一是因为三伏酷暑,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
第二,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第三,夏天出汗多,人体的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第四,天气炎热,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紧张,加气燥热,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万一再有过度劳累等因素,发病就更大了。
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机体内伤积损,劳逸失度,情志不随,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失调、气血逆乱所致。其病质多属本虚标实。外因多为风、火、痰、瘀等实邪人体,导致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络,脑脉痹阻,发为中风。内因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亏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虚血瘀、痰瘀阻络。
中者虽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无障碍,意识清楚;中脏腑者则指突然昏不知人,或昏迷,迷蒙,伴见肢体不遂,口眼歪斜等。
闭证属实,因内闭清窍所致,症见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昏聩,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号恶变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闭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阳闭为瘀热痰火闭郁清窍,可见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内闭清窍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的。
通过观察中风患者“神”的表现,尤其是的瞳神,可判断病势的顺逆。先中脏腑,如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是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病势顺,预后多好;反之先中,患者渐至神昏,瞳神变化,甚则,头痛项强者,病变发展至中脏腑,是正气渐衰,日盛之征,病重。
脑出血的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腑风阳痰火闭证或腑实瘀热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脑梗死,脑埂塞多表现为中的重症。
根据病程长短,中风病常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最长病期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抬发病两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指发病半年以上者。
中风前期需要西医抢救,但后期的康复需要中药,特别的针灸的治疗。而且中风中医介入越早越好,一般半年内的中风患者中医治疗都有治愈的希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