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会病,是因为他们被身体的牵住,他们知道来找医生,是因为他们恐惧死亡,害怕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失去享受各种快乐。
贾老说,我虚度八十多个春秋,见过人种种,总而言之,人这一生,忙忙碌碌,若失去了心头的淡定,一切都不再受用。
贾老想了一下说,有句话叫“小病从医,大病从死”,人这一辈子谁都会经历过,把病老都包括进去了。你要是能看淡,那大病小病,早衰晚衰,都不算是什么事儿了。
《伤寒论》上说:“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为名利是务。”这病看来看去,不是名病就是利病,也没啥搞头。在我看来,治名利病比治身体病要重要些。
我们听了后,也不少。想到我们学医的人都知道《伤寒论》,都会用到里面的方子,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把《伤寒论》的序言读懂读透呢?
张仲景当时就在悲叹:“趋世之士,驰尽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张仲景乃“感往昔之,伤横夭之莫救”,感伤的可不是表浅的,而是的,以及的难救。
他们会病,是因为他们被身体的牵住,他们知道来找医生,是因为他们恐惧死亡,害怕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失去享受各种快乐。
我早年也做过多种工作,也曾经因为工作而严重透支身体,后来想想,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舒适安定,但拼命地工作,不就反而事与愿违了吗?为工作而工作,反倒失去了原有的安定。这样,追求的东西,跟原本安定生活的方向越来越远。
正如下棋,者迷,旁观者清。年轻人都很迷糊,等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有些了,才知道所做皆非,虚度光阴,这样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永远都是来得太迟啊。
老师又说,找来任之堂看病的很多病人都不容易,他们有些找遍全国名医,眼神里充满焦急恐惧与不安。我可以肯定这眼神里面病痛不会超过三成,另外七成都是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
贾老说,没错!境由心生,心灵是引导身体的。心扭曲恐惧,身体就随着扭曲恐惧,小病变大,心淡定从容,身体就跟着淡定从容,重病变轻。
老师说,贾老的意思是生病的人比平更需要淡定,医生最好不仅能给病人医药关怀,还能让病人减少病死的恐惧。
任何物质的帮助都比不上一颗的关怀,在的关怀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让人得到真正的温暖。
从一生来看,每个人都会死,死的方式都不同。有很多人荡尽家产,希望活下来,结果发现不过是加速了死亡的速度。
我一个朋友食道癌,在医院里面医生说活不过三个月了,这老朋友家属也没有跟他说是得重病,只是拿了点药回家,回老家跟他说,没啥大事,吃吃药就行了。这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也是,天天还下田地里干活,结果三年以后仍然健在,搞得医院都很难堪,也在怀疑是不是下错诊断了。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植物只要好自己的根,在冬天霜雪过后,来年的春天依然能抽出嫩芽,夏季仍然能枝繁叶茂。
人啊!能保持住自己不生不灭的元神,那么的,不过跟草木一春一秋一样,又有什么可惧的呢?
老师说,智者不惑,贾老在对待病苦是真正不惑的智者啊!贾老你能给我们后辈一些淡定的智慧吗?
贾老说,种地的农民知道有来年,就会留下来年播种的谷。人们若知道有来生,那就会修来生的福,且修福去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