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虑,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采用一针治一病,必须有过硬的思想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有熟练而准确的针刺技术。
针灸治病讲究“辨证”,比如说“配穴”、“手法”等。其中“配穴”一环尤其重要。“配穴”主要看所选与临床证候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而看选穴多少,是不是少而精。
地区针灸治病的流派很多。有一些人由于“辨证论治”的基础比较差,而喜欢用群针治病,一开穴就是几十针,大大超过了病情的需要,超过了病人的耐受限度。
例如,宣武区有一个导师擅长针灸术,以针灸群针著称。每日病人络绎不绝,颇得一般人所赞颂。据了解,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不少人确有其效,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究其原因,不外针数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适应所致。
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虑,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很好地进行“辨证论治”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经验,学习他们那种不拔、兢兢业业钻研技术,孜孜不倦地的。但不是模仿他们的一动一静,墨守陈旧的一套;另外,我们要在他们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整理与提高,然后创出自己的新。
特别是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会有些损伤。
我们认为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的相对性。
现行的和旧有书本,总觉得选一个力量不够,靠不住,不放心。他们认为:有局部穴没有远端穴不行,有上部穴没有下部穴不行,顾虑重重,没有敢于斗争,敢于的气魄。
①患者认为针灸像吃饭一样,越多越好。②患者不了解针灸的治病道理。又因疾病缠身要求解除痛苦的心情迫切,所以愿意每次治疗时多扎几针。③找我院就诊的病人多数为慢性病,走遍了各大医院,曾遇到“群针”治病的针灸医生给病人造成了一种错误印象,认为多针才能有效。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上当,还没有。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应当耐心地向广大患者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同时应该说明一点,在临床少配穴不是死板的、片面的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应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我们提倡少“配穴”,只是个方向问题,但绝不等于“万病一针”。
如果针技跟不上去,那就不如多配几个,也许其中有的会发挥一些作用而取效,因而这些医生也能治好几个病人,而且沾沾自喜,其实是哪个治好病?他们并不清楚,有些是不必要的,徒增病人皮肉之苦,多穴弊病不止这些,未必没有(或许已经)因此而发生的医疗事故。
这种精选的工作是很艰巨的,需要全体针灸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实现“配穴”少而精这个大方向,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我们在临床上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还要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工作。为了引起针灸同行重视这一工作,我首先列举数十例有效处方供同行们参考,不当之处请。
1.阳痿:柔靡不能勃起,或顷刻泄精。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①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②双大赫:针感直达。
3.偏头痛: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7.心绞痛: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无手术指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19.痢疾: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
20.疟疾: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
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例如:
23.鼻衄: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
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其症猝然仆倒,,痰盛,牙关紧闭,面色潮红、脉弦硬。
26.先兆中风:四神聪、合谷、太冲。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而且疗效也很满意。
28.瘰疬:多生于颈下或腋下,小如粟,大如核桃,肿胀疼痛,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渐至骨蒸潮热,形体消瘦。
29.湿疹:急性局部红斑,发生水疱,以后则成红痂,周围糜烂,瘙痒,多发于乳、面、肘、手足等部。
32.肠痈:本症初发,突然腹痛,恶心、、恶寒、便秘或下痢,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右腿不能伸直,麦氏点出现压痛。
38.发际疮:多于项后,形如黍豆,痛时如锥如燎,痒时坐卧不宁,顶生白头,破后流水,此起彼伏,俗名“气不忿”。
有人针灸是作用,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还没有思维能力。但针灸疗效很突出,例如:
41.小儿疳积:体瘦、腹胀大、毛发焦落,不欲食,大便异常秽臭,小便混浊,潮热,哭时涕泪皆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