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宜注重养心,应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此外,暑易夹湿,湿易伤脾胃。所以注意以上问题的同时,主要以防湿为主。多食生姜等芳香辛辣的食物,有助于化湿和除湿。第三,暑易伤气,夏季易感到,所以提高睡眠质量很也重要。
清火解暑有讲究
有些人四季都会“上火”,据叶锦先教授分析,夏天“上火”一般为内热所致,表现为牙龈、喉咙干痛、眼睛发红充血、鼻子干燥或出血等。不仅如此,夏天“上火”在中医里还被称之为“暑热”,容易出现长痱子、皮肤瘙痒等症状,尤其在炎炎夏日里更为严重。他可以吃些清热的凉性食物,如西瓜的“二皮”,也就是西瓜的第二层皮,呈淡绿色,清火效果很好。此外,金银花和白菊花也是夏日清火的必备之品。同时,叶老中医为我们推荐了百合消暑汤,原料易寻且价格低廉。
百合消暑汤
百合50克,鲜冬瓜100克,蛋清一个。将冬瓜切薄片,与百合一起倒入沸水中,煮滚后淋入蛋清,放入盐、味精等调味品即可。
长夏养生重祛湿
长夏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且湿性重浊,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人体内湿气聚集越多,人就越容易觉得困倦。而天气炎热,容易出汗,气随津出,出汗过多,人体的(阳气)正气就会耗伤,正气不足,人就容易感到疲惫。最近一段正是长夏当令,人们经常会觉得疲惫、不振、头晕。此外,湿邪易困脾胃,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抵抗力差,最容易发生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和感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叶锦先教授,夏日饮食应以健脾、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冰冻瓜果不宜过量食用,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引发皮肤的疔疮痈疡;不要贪喝冰冻的水或饮料,最好喝常温饮品;不要喝太多凉茶,以免损伤胃气;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吃。他推荐读者朋友试试排骨冬瓜薏米汤。
排骨冬瓜薏米汤
原料:排骨适量,鲜冬瓜500克,薏米50克,油、盐适量。
做法:排骨洗净切好;冬瓜连皮,切块,薏米洗净。一起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煲汤,汤成加油盐调味即可。
高温安神须多喝助眠汤
高温闷热的天气容易令人发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如感觉情绪烦躁,胸闷,憋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高温会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引起肠道不舒服,激素分泌也会受到影响,其他系统也会出现失调,睡眠质量会降低、多梦。叶老中医推荐有安神助眠功效的莲子百合雪耳糖水。
莲子百合雪耳糖水
莲子20克,百合、薏米、芡实各10克,雪耳1朵,冰糖适量。雪耳用清水泡发,去蒂撕块;莲子、百合、芡实和薏米洗净,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冰糖煮化即可。
特邀专家:叶锦先,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评委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为中国药膳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药膳研究会会长,国际高级药膳食疗大师。由其主办的“福建省药膳品尝大会”已经连办12届,为城中食疗界盛事。
□相关链接:
高温天必备中药
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腹泻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胃肠不适等。在长途旅行、高温下工作时,可用此药预防中暑。
人丹: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
暑症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
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