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20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将达3 亿人,随之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大大增加。如何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遏制其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西医药和介入手术治疗等方法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措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应用西药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副作用或不能耐受西药及介入手术治疗。所以,中医药及其辨证思维在心血管病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上被已广泛的应用。尽管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各种心血管病的具体命名,然而中医对于心血管病的典型症状早已有了相关的证候名字和辨证治法。例如,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心肌梗死早就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病因、病机、病状、治疗原则和用药等诸多方面给我们积累了宝贵遗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20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将达3 亿人,随之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大大增加。如何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遏制其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西医药和介入手术治疗等方法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措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应用西药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副作用或不能耐受西药及介入手术治疗。所以,中医药及其辨证思维在心血管病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上被已广泛的应用。尽管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各种心血管病的具体命名,然而中医对于心血管病的典型症状早已有了相关的证候名字和辨证治法。例如,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心肌梗死早就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病因、病机、病状、治疗原则和用药等诸多方面给我们积累了宝贵遗产。
AMI 属于中医学“痛”范畴,现有显示医结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是单纯西药和介入手术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中医药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优势包括其独特的一级预防和血管作用。目前,我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疾病发生后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关注甚少。上工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最传统的医学,强调“未病先防”,即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干预,从而最有效的控制疾病的进程。血管功能和结构损害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共同通和关键环节,早在动脉管腔出现明显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之前,动脉血管壁已经发生功能及结构的改变。如高血压患者在病程的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血管壁损伤,包括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弹性功能减退等,甚至在血压未升高之前就可以存在上述改变。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识别血管损伤和病变血管,血管正常结构和功能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这与祖国医学提出的“既病防变”不谋而合。中医药往往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在“既病防变”上下功夫,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控和稳定心血管及代谢内,血管内皮功能,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进行综合调理,减轻血管病变及其靶器官损害,减少远期不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有关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14 年中国医结合专家形成了《急性心肌梗死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期,中医药及时干预能够缓解胸痛,防治并发症,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改功能和生活质量。常用的中成药有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中药可缓解疼痛。针对AMI 进行中医辩证施治,通过辩证在推荐方剂上进行加减,达到减轻症状,改善预后等功效。气虚血瘀证者,应用补元汤合血府逐瘀汤;痰瘀互结证者,应用瓜篓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寒凝心脉证者,应用当归四逆汤;正虚阳脱证者,应用参附龙牡汤。中医药干预在二级预防方面的优势在于改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双心”调节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如中药红景天、当归、三七、麝香保心丸的作用备受重视。
近年省内学者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黄帝内经》中关于“脉胀”的论述较为相似。西医中高血压是指动脉内压力升高;中医脉胀是指由于营卫气血在脉道中运行异常,导致脉内压力增大,脉搏胀满。疾病进程分为病在血和病在脉。病在血相当于单纯血压升高,尚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在脉则相当于高血压病程进展至血管,动脉壁出现病变,可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累计多个部位,出现动脉内中膜中层增厚,合并斑块和管腔狭窄等。此时血管超声可检测到颈动脉IMT 增厚并斑块,或冠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管腔狭窄等。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临床往往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证型,选用中药方剂时药理作用主要针对这些证型。在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时,选用西药降压药时结合上述辨证、体质类型加以区别,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减轻西药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在延缓血管重塑和改善靶器官损害方面,医结合治疗也出良好的效果。中药如活血化瘀类、祛痰降浊类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有一定程度的逆转,并且对其血管活性物质也有显著影响。
目前,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多数抗心律失常西药有致心律失常、损害心功能以及心外脏器毒副作用,甚至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而且阵发性房颤缺乏长期有效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尚无西药治疗。因此,研发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中药是医学领域非常重视的重大课题。2015 年9 月发布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证明该药在安全有效改善室性早搏的同时,具有提高窦性心率的作用,非常适用于窦性心动过缓伴有室性早搏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既可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又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独特功效。其治疗的特点不像西药针对心律失常的某一个靶点,它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所以就有了整合调节、快慢兼治的作用特性。如:具有调节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功能,阻滞心脏多离子通道作用类似胺碘酮,并能调节自主神经,改善窦房结功能、加强心肌电传导,改善供血,心功能,可以从“上游”纠正离子通道表达或功能异常。稳心颗粒也类似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中医络病理论认为心衰的病理机制,病本在心气虚乏、心阳式微、而血运无力、络脉瘀阻、津运失常、湿聚为水则累及络脉和多脏腑的病变,瘀血痰饮阻滞日久又可引起脏腑组织肿大变形,导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由心衰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从心肌纤维化,心肌凋亡,改肌能量代谢,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心脏重构,延缓心力衰竭进程。循证医学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上,成为我国第一个经随机双盲实验疗效确切的抗心衰中成药。研究证明了芪苈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高2.03%,改善患者6 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多22m,明显改善患者心慌气短、下肢 、乏力疲劳等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 包括患者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等) 发生率。
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不会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特色地位,反而使中医药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疗效更具有可信性,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得到发挥。因此,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将中医药传统和现代西医理论有机结合,在继承祖国医学宝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打破既有的医学思维定势,不断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在循证医学时代,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科研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佳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循证医学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所追求的是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都应该遵循充分的科学依据,提供和应用,是它的主要研究内容。被认为是临床实践和决策不可替代的可靠方法。(1)两者的相同之处:① 重视:辨证论治是从望、闻、问、切各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病情的变化,以外测内,以常衡变,将诊查结果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寻求、应用。两者都重视临床,但层次、角度和目的有区别。前者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主要用于诊断。后者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分析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② 重视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它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的有机联系上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循证医学也具有整体观念,它突破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都要以病人为中心。(2)两者的差异之处:① 立足点不同: 循证医学注重从选题、设计、指标、质量、效 果、经济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并做出系统评价和Meta 分析,从中获得真实可靠的最佳。中医实践多重视专家意见,注重考究源流、版本沿革、转注字词、摘寻章句,很少对其内在质量进行分析。② 研究质量差异: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报告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强调临床科研严格设计、衡量和评价,筛选出临床决策的最佳。中医临床研究报告甚多,但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 却很少,质量堪忧,很难以此做出系统评价,更不能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辨证论治的结果—指导个体治疗;循证医学的结果—指导群体医疗决策。医结合研究碰撞的火花,如:病证结合的基因组学研究;辩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研究;中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药的多靶点网络调控研究等。
多年从事中药和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教授获“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屠呦呦获,是全体中华医药同仁的骄傲,更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胜利,也是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契机,将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但是,中药现代化也面临很多困难。如:关于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我国传统的医学习“君、臣、佐、使”来诠释中药复方制剂的组方机理,单味中药在不同的组方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并且单味中药的取量不同其作用亦是千差万别。然而发达国家对药物的评价是建立在“药物的成份、结构、理化性质、药动学、药理学、药效学”等比较客观科学的微观体系上的,尤其对中药的评价要求“追根溯源”,要求追溯到对组方中每个单味药物的种植生长:空气、土壤、水份、农药使用情况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依目前的研究条件很难达到要求,也是拖慢中药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原因。
医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有仁心,然后方是仁术。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广泛存在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们根据“双心医学”模式,从明确疾病的全貌和关心患病的人开始,将“用药医人”的观念为“用心医人”,提出“心身同治”疗法防治心脑血管病,即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心理的治疗。我们不仅要修复,也要修复心理秩序。只有得到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用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控制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肥胖等),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调摄养生法”、“食疗药膳养生法”贯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中。总之,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方面取得了确切疗效,同时制定了一批病症诊疗标准和治疗方案,研制了一批安全有效的中成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医结合是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和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取两法之长,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也是优势,用中医整体调节的方法,用辨证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西医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建一个合理的方案,取两者之长,将是医结合努力的方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