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炼丹术士的所谓灵丹妙药都成为过眼云烟,在长期生活实践之后,“药补不如食补”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共识。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中医特色和确切的辅助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饮食生活和追求健康的新热点。那么,真正的中医药膳,离我们这座城市有多远?近日,记者带着诸多疑问来到济南市中医医院一探究竟。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药膳一词的起源说起。中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1000多年以前,中国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药膳简单说,就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市中医医院营养科的营养师贺宁介绍,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剂型。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在使用上有因证用膳、因时而异、因人用膳、因地而异等特点。看似并不起眼,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贺宁告诉记者,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药膳可口”。药膳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由于便于长期应用的特点,颇受百姓欢迎。
在贺宁看来,药膳和药物是有本质区别的。药物是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药膳和药物,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贺宁如是说。
中医药膳何时来?千呼万唤始出来!去年9月,为了丰富中医健康服务,探索中医药膳在临床上的应用,市中医医院营养科、药学部、内分泌科联合开展中医药膳服务的前期研发和准备工作。经过前期的调研,最终决定从“糖尿病药膳”、“小儿健脾药膳”这两个方向的研发入手。今年4月,市中医医院正式面向广大市民推出以“糖尿病药膳”和“儿童健脾药膳”为代表的药膳服务。据了解,这是我市首家开展此项中医养生服务的医疗机构。
“糖尿病药膳作为一种新形式,其特点为剂量准确,服用方便,适用于各类糖尿病患者,既能充饥解馋,又能起到治疗作用,标本兼顾。”贺宁介绍,“糖尿病药膳”根据功效不同分为“糖尿病1号”和“糖尿病2号”,“糖尿病1号”是一个个圆形的面饼,适合偏胖的糖尿病患者,有清热利湿、健脾降糖的功效,有不少爱美的女性发现长期食用,还有一定的减重效果。现在“糖尿病1号”每周要制作70到80份,其中将近1/3的购买者都抱着瘦身的目的。药膳制作要求严格、采用纯天然的药材和食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因此糖尿病药膳面饼在常温下只能保存两天,需要提前进行电话预订。
“糖尿病药膳面饼的具体吃法也有讲究,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食用,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辅助效果。”贺宁明确指出,药膳的功能应界定在养生保健方面,属中医治未病的范畴。合理食用药膳对糖尿病恢复有一定的(益,但不能盲目夸大药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