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为:《:从平型关到晋察冀》。
平型关大捷
1987 年,在平型关战斗50 周年之际,我的父亲赋诗一首:
集师上寨运良筹,
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
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
威扫敌倭青史留。
常抚皓首忆旧事,
夜眺燕北几春秋。
2002年9月中旬,我和当年父亲身边的几位工作人员范济生、周均伦,以及父亲传记组云、我的秘书常红、表弟周继强、时任军分区部主任李国伦等一起,组成老区“寻访组”,寻访父亲的战斗足迹。我们最先来到平型关,参观了当年八军115师与日军板垣师团激战的十里长沟,以及115师师部所在地上寨镇、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地方。沿途,当人们知道我是的女儿时,乡亲们热情地围上来,眼里闪着激动的泪光。父亲和率部创造的平型关大捷,让当地的父老乡亲们自豪了一辈子。我觉得,那些朴实的乡亲们,都把我当成了亲人,仿佛他们多少年以前就认识我。
平型关只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小小的关口,它的名气远远不如山海关、雁门关、嘉峪关等著名关隘。在1937年9月25日前,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它。
但是,历史却给了平型关一个名扬四海的机会。
1937年8月底,八军誓师出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和父亲率领由红1军团、红15军团等部改编而成的115师,行进在最前面。蒋介石的委任状上,是师长,父亲是副师长。两个多月后,八军恢复委员制度,父亲又被任命为师。
那个时期,军一溃千里,整个华北战场一片失败景象。日军轻取平津,气焰更为,以30 万兵力,由北向南,沿交通要道长驱直入,“速战速决”,三个月内中国。在南京,在上海,在武汉,在西安,“恐日病”和“论”甚嚣尘上。人们都盼着,中国的军队能够打一个胜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胜仗也好啊!
日本人太狂妄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当大批的军丢盔弃甲南逃时,却有一支部队迎着他们上来了,而且这支部队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精英。
带343旅先走了一步。父亲带师司令部和344 旅经过五台,穿过龙泉关,插往平型关东南面的上寨镇,与会合。父亲对说:“部队全带上来了,前边的情况怎么样?”
说:“敌人的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这里的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