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疾病
  • 高晞:文明何以抵抗疾病
  •   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医学史专家高晞的采访是从“洗手”开始的。2003年,“”还在着中国时,坊间开始制造“”和“”,以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抵御疫病。但最终,最常被提倡的预防方式是“洗手”。在高晞看来,“洗手”就是这样一个小切口,折射出文明与疾病长久以来的博弈。

      “洗手,就是文明的表现。”在她看来,“洗手”原本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方式,但后来成为衡量个人是否文明的标准,现在人们出门旅行都习惯随身带一小瓶洗手液,欧美地区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免费的洗手液。“自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之后,疾病一直挑战着文明社会的智慧,而文明亦以多种方式与疾病斗争。”高晞所说的“文明”自然远不止于医学,还包括“教、、经济发展、社会与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诸种因素”。

      十八世纪以后,都市建设的近代化进程都与“疾病”有着关联。而文明终究也无以让疾病寂灭。“1950年代,人们曾经欢欣鼓舞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认为面对疾病,人类已经无往而不胜。”可至今,癌症和艾滋病让全世界的科学家束手无策。遑论层出不穷的新型病毒。高晞以HIV病毒的发现者、法国科学家蒙达尼耶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蒙达尼耶认为,1981年才被发现的艾滋病其实早在远古时期便潜伏在人体之内,但直到现代才爆发,正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让它展开了。”“他认为艾滋病就是一种文明病”。高晞虽然不完全认同蒙达尼耶关于艾滋病的这一论断,但也指出,类似的事实却是存在的:文明能够攻克疾病,但新的疾病也不时冒出来,一番。她更倾向于以“博弈”来比拟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一切都无法逃脱疾病,就如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一财经日报:16世纪西医传入中医之前,中医是一个怎样的体系?

      高晞:从学术发展史角度看中医,它从来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它是一个的、处于不断变动中的体系。从《黄帝内经》完成到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医一直在发生变化,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将和佛教医学、波斯医学、阿拉伯医学和蒙古医学的知识和经验消融在中医药体系中。从空间上而言,中国南北方的医学流派各不相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学术派别和辨证思维与当地的气候、风俗息息相关。

      日报:西医传入中国之后,对原来中医的身体观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高晞:现在中医已经完全接受西医关于人体结构的解释。中国人对身体观的接受程度涉及到一个关键点:解剖,就是打开身体观察和学习人体构造。要走到这步很,中国人可以接受用模型和图谱身体知识,甚至有医生主张去观察打开的身体或去坟场看腐烂的尸体,但不会自己动手去剖开身体,所以最初将“解剖学”译为“全体学”。相比之下,日本医生就对照着西医解剖书,自己亲自动手边解剖边将荷兰文的身体知识译成日文,通过了解人体结构和生命。但中国前行到这步要比日本晚将近150年。

      日报: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医疗广告中常常会有一个词组:“医结合”。而且总是出现在重大、慢性疾病的治疗广告中。似乎,人们在西医解决不了的领域里才去重新寻找中医的价值。

      高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200年前,西医开始在中国,最初它能被中国人相信是因为它的实效性。中国最早的西式医院是设在澳门和广州的眼科医院,因为广东有很多青光眼、白内障患者,中医无疗,而此类疾病容易导致失明。当时白内障手术发明不久,西医只需要很简单的手术便能将一位失明多年甚至三十年的患者拨霾见晴,这是何等神奇的效果,于是病人纷至沓来。还有一个例子是妇女难产,接生婆无法对付时,就往医院送,西医能产或用产钳接生,产妇死了当然西医不好。那时,中国人在中医治不了救不活时,才去找西医。如今,当西医成为主流的时候,也会有对付不了的疾病,于是病人转身就去投靠中医了。对于病人来说,他们没有能力评判医孰优孰劣,他们只想着“救命”,这其中求医的心态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医结合”来自于“医汇通”。西医传入之后,一些勇于了解和接受医学的中医生试图用西医的方式去解读中医,这就像人们对传统的经典有不同的注疏。《黄帝内经》在历史上有无数不同版本的注疏,1899年章太炎著《菌说》,尝试用和细菌学说解释中医。面临医学的冲击,亦有中医以“中源”的观念论证西医知识可以在《黄帝内经》寻到根源。差不多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中医界涌现出这样一批勇敢而思想的医生,积极尝试着进行医的对话,甚至在临床上采取“衷中参西录”,他们因四川医生唐海的《医汇通医经精义》一书,而被称作为“医汇通派”。

      1950年,和提出要祖国医学,大力发展中医。在全国掀起一股中的,安排部分西医高校毕业生学中医,编制出版了大量的西医学中医的教材,如今天我们在中医门诊中见到70岁以上的老中医,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身西医院校,他们过完整的西医科学教育,这样的背景会使他们发掘中医中有价值的内容,中国科学院的两位中医院士都是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当然,医结合不是西医诊断中医开方配药,或是西医主治中医调理这样简单的二二相加,也不是设定一个个项目在的时间里就可完成,产生重要的。这些做法和思都是违反科学规律和科学的。

      日报:在你看来,医要真正“汇通”,需要迈过哪些观念上的阻碍?

      高晞:我认为,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中国的西医不勇敢,他们以西医为标准,判断中医不“科学”,而不是以对付疾病办法和病人的疗效为出发点,中医能够治疗的疾病和人群,是实实在在的,有数据支持的,西医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医学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能用一套体系去评判另一套体系,而应该超越文化、种族、学科之间的差异,共同对付危害人类的疾病。而中国的中医也是不自信的,且不说历史上的中医变化万千,仅一百多年以来,近代科学的思维和实验手段早已渗透到中医学体系中,传授方式和对经典的解读也借鉴了西医的科学方法,为何一提中医就以传统相,造成故步自封的。相信中医医生都记得“变则通”的原理,中医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屹立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核心价值就在于其中的“变”和“通”。

      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