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疾病
  • 今天为什么要重读《周易》?
  •   对于知识来说,《周易》是,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绕过的一个思想巅峰;对于老百姓来说,《周易》更多的还是筮占色彩,求神问卜,神乎其神。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原本面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通识教育课堂上,出现了一些老人,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银丝间布。没有找到座位的同学在教室内的走道上站着,或者在靠后墙的空地上坐着,人气甚旺。6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在“原典重温”系列之“众经之首:《周易》”上坦言,“《周易》在今天没有受到重视,还受到歧视,层面的《周易》非常寂寞。”对于知识来说,《周易》是,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绕过的一个思想巅峰;对于老百姓来说,《周易》更多的还是筮占色彩,求神问卜,神乎其神。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原本面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通识教育课堂上,出现了一些老人,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银丝间布。没有找到座位的同学在教室内的走道上站着,或者在靠后墙的空地上坐着,人气甚旺。6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在“原典重温”系列之“众经之首:《周易》”上坦言,“《周易》在今天没有受到重视,还受到歧视,层面的《周易》非常寂寞。”

      一般关于《周易》有“周易”、“易传”、“易经”等概念,杨庆中从概念开始了关于中国易学史以及《周易》的本质和影响深入浅出的,偶尔也诙谐一下,引得全场大笑。

      他认为,《周易》本是筮占之书。理解《周易》的关键是对三代筮占作何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筮占,不同于今天的占卜算命。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巫史传统。在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可以说都是当时的大科学家。筮占的原因,有成分,也是的需要,通常是解决合的问题。

      那《周易》本经是如何被哲学化的?平迁后天子式微,王官失守,文化下移,掌管文化礼乐和图书典籍的散落四方。杨庆中讲道,春秋时,对《周易》解释出现新动向,《周易》逐渐被经典化。也就是说,《周易》的流传出现分化,一个方向是继续用《周易》占卜,另一个方向是将《周易》当成之书。孔子,这个中国第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对《周易》的阐释就是延着方向发展。

      经过世世代代的阐释、沿袭,《周易》蔓生出众多枝节,似乎各种学科、各种现象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关联性。杨庆中认为,这是因为《周易》本经的结构具有哲学解释的空间。而像中国的龟骨或世界其他民族的卜筮方法,都没有成为哲学经典。“首先,卦爻辞中有古之遗言;另外,象辞之间有解释空间。因而,符号文字之间就形成一定的张力,所以《周易》常解常新。再者,卦-爻-人,是讲时间背景中在一定空间上的人,这是整体思维模式。每一卦,都在暗示人们,怎样调整自己,才能趋吉避凶。”他个人以为,《周易》中的卦指天时,爻指地位,而人是指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严格区别的吉凶,每一卦既是吉又是凶,全看自己怎么把握。“你在某个调整得好,就是吉,不好就是凶。”

      谈到众所周知的与《周易》相关的四位——伏羲、周文王、周公和孔子,杨庆中重点介绍了孔子的学《易》模式。原来,孔子早年对《周易》并没有多大兴趣,但在晚年,或许是受到的,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然将《周易》“居则在席,行则在身”,而且放言“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怎么会如此推崇筮占之书?面对学生的质疑,孔子言:“我观其德义耳也。”他对于《周易》的新认识有三点:一是《周易》有古之遗言;二是《周易》出于文王,乃忧患之作;三是《周易》为崇德广业之书。孔子的门生以孔子对《周易》的理解为指导,为纲要,吸收各家之说,完成《易传》,完成《周易》本经的哲学化。“自孔子后,易学分二:术数易,民间流传;人文易,知识中流传。但需要明确的是,孔门作《易传》并不是筮占。”杨庆中说。

      《周易》的流传,因为经与占的分道扬镳,作为的《周易》在《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中居“六艺”之首,而与占有关的易书,如《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周易随曲射匿》等位居《数术略》中的《蓍龟》篇中。杨庆中特别提到,唐代以后的《火珠林》则与《周易》没有任何关系。

      易占属于象数易学吗?杨庆中认为,象数易学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今人对此概念的理解多受《四库全书》“两派两”说的影响,但该说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易学史上,没有纯粹的义理易学,也没有纯粹的象数易学。汉代易学讲象数,是为了解经;宋代易学讲义理,也有象数基础。但是,汉代易学为何被称为象数易学呢?因为汉代易学的最大特点是讲《周易》本经借用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历论来解释,而那时,干支已经被化。汉代还用《周易》作斗争之用,如天气阴雨连绵,就警示身边有佞臣,或者说的私生活出了问题。总之,汉代易学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为了解释卦爻辞和卦爻象之间的关系。而易占虽然运用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研究,目的却不是解经。可以说,只有“鬼谋”,没有“人谋”。象数易学是,易占是术数学。

      《周易》的历史影响深远。从系统看,杨庆中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观点来加以说明:“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学界有共识:《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中国古代知识的哲学教科书。比如,张衡、祖冲之、欧阳修等都是易学家。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教战争,没有因为而造成的战争?这与《周易》中的观念有关,《周易》强调互根。换句话说,‘我’存在的合,建立在‘你’存在的合上。也就是共存的概念,不此即彼的概念。”杨庆中在分析《周易》内容的哲学层面时这样说。层面看,《周易》是的理论基础,与佛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典《太平经》中就说:“天失则乱其道,地失则乱其财,人失则绝其后,君臣失则其道不理……”从层面看,“”和“革故鼎新”这两个词与《周易》中的革卦和鼎卦有关,《周易》对故宫的设计更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科技层面看,不言易,不足以言太医。中医学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学的整体思想,透过病变点,去找根源。古代中医名家,一般都是易学家。“有人说,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科技理论不发达。我对此说表示怀疑,难道故宫是靠工匠的感觉建成的?”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在北宋后对世界没什么贡献,不是思维问题,而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比如,的数用阿拉伯数字和字母符号的时候,中国数学还在用筹码。

      不管《周易》在古代地位有多高,落实到《周易》的现代价值,杨庆中将之与中国文化的复兴联系起来。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重大挫折,但相比之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大,前者是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后者是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体系不行,但价值体系还行,主张结合的知识体系来复兴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如果知识层面不复兴,光是价值层面能复兴吗?现在大喊,只是让几个培训机构多赚点钱而已。”杨庆中认为,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应两方面同时着力,将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统一在一起,并吸收文化中的合理之处,形成现代中国文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界上有话语权了,但我们的文化界上还没有话语权。我们接受诸如、平等等观念,但我们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样的话语呢?”

      所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如何能在全球化时代复苏、,更加富有活力,重读《周易》,显得意义非凡。杨庆中如是说。(蒲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