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无疑来之于《周易》,现在的中医教材常把藏象学说写做脏象学说,这既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藏象学说的确是关于脏腑的学说,说它不对是因为藏象学说是老祖们从大易之理的基础上进行比类取象而发展出来的用、地象、物象、人象等“类比”的方法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体脏腑与天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固然与脏腑有关,但却非解剖学意义上的脏腑,而是通过类比,用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老祖们认为,再微小、再隐蔽的人体疾病,不管“藏”得多深,总会通过种种迹“象”显露出来。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它器官都要受到影响而有所表露。中医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无疑来之于《周易》,现在的中医教材常把藏象学说写做脏象学说,这既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藏象学说的确是关于脏腑的学说,说它不对是因为藏象学说是老祖们从大易之理的基础上进行比类取象而发展出来的用、地象、物象、人象等“类比”的方法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体脏腑与天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固然与脏腑有关,但却非解剖学意义上的脏腑,而是通过类比,用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老祖们认为,再微小、再隐蔽的人体疾病,不管“藏”得多深,总会通过种种迹“象”显露出来。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它器官都要受到影响而有所表露。
肾:藏精,精当然属于 “水”(液体)的一种,而人体不断代谢的水液,从胃开始受纳到脾来运化传输,接着肺进行通调,最后归于肾以后,肾中阳气发动,将其气化而分清浊,清者回到肺去输布于各个脏器,浊者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反复,靠的都是肾阳的力量。一个人如果肾阳不足,“气化”就会失常,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水液代谢障碍。一般所说的小便短少、身体都与此有关。因此医家常用的对治的办法就是补益肾阳、健脾化湿。胡涂医前面文章里提到的“冬虫夏草法”就有这个作用。 (
顺便说一下,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起着温煦和生化作用。肾阴则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起着、濡润的作用。肾阴与肾阳,跟任何关系一样,在人体内也一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以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 藏血,血当然也是液体,为什么肝却是属木呢?这是因为肝气喜条达,主升发、舒展,如树木一样,故取象比类为木性。而且肝血需要依赖肾气的,这正是 “水生木”之象。肝喜条达、疏泄的特性,应在人体上就是人体的气机升降与调畅。如果一个人的肝气不舒畅,就容易沉闷欲哭、郁郁寡欢,如果是女子,则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男子则多表现为消化功能不强。 肝血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手足颤抖、肢体、不利,这是因为肝血不足以养筋,肝气无法“喜条达”之故。肝血的盛衰,直接影响到筋的运动,所以中医书上 常说“肝主筋,其华在爪”,因为“爪为筋之余”。
最养肝的方法是性格开朗,四通八达做事,慈悲喜舍都有一些,结合早睡、保肝护胆的方法(
心: 藏神,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在中为离卦,其象为火,属火,其先天图之数为“3”。
心所藏的“神”,可以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那个“指挥中心”。即人体的、意识、思维等。这就是麻烦所在!因为现代生理学清楚明白地指出人的活动、思维能力都是大脑的功能,而中医却偏偏认为其“背后”与五脏——特别是“心”有关。如果“心”的功能正常,因为“心藏神”,所以一个人的就清楚,就正常。如果“心”的功能有问题,重则失常,轻则使人“六神无主”,诸如失眠、健忘、少年痴呆等等。
所谓心主血脉。血是血液,脉是血液的通道。血液运行于脉中,主要靠心气推动。所以中医有“气行血亦行”之说。心气的强弱决定脉道的盈亏,这可以从脉象和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血气旺盛的人, 血脉充盈,其脉象自然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如果一个人的心气不足,必定脉象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恍白。所以叫做“其华在面”。
脾: 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 “运化”,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和水液到五藏六腑四肢百骸。脾脏负责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水液运输分布于各器官组织以发挥其濡润的作用,代谢后不需要的水液会经过肾脏、膀胱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主要是脾、肺、肾三家互相协调来完成。很多坐办公室的人常常可见大腹便便、头重体沉, 这是脾为湿所困的原因。脾在中属土,喜燥恶湿。要对治这种现代病,就要健脾利湿。而健脾利湿,就不能不顾及肺、肾两家。所以高明的中医会先振奋肾阳来祛除阴邪,然后助肺气以利肃降。若用医家象数则很简单,可以在办公桌上贴上650.30.820这组数字,也可以平时多念这组数字。
肺: 主气、宣发、肃降。这里的气包含呼吸之气和“天气”。呼吸之气不用说了,“天气”则是《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天气通于肺”。现在的中医教材对“天气” 的解释一般都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是错误的。这里的“天气”是指“肺朝百脉”之气,这个气就是“真气”。真气又是什么东西呢?真气不是什么东西,它是那种用来“内守,真气从之”的东西。如果硬要解释它,可以理解为普通所说的“肺气”——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的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通过心脉布散的那个“肺气”。 老百姓所说的“有气无力”,在中医看来就是肺气有一点儿,但太虚弱了,导致身倦无力、语言低微、呼吸无力。
我们知道, 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四肢百骸,内达脏腑,外通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这就是“肺主宣发”。咳嗽、喘气、鼻塞、胸满等都是肺气得不到宣发所致。 医家治疗这类病,一般都要振奋肺脏宣发的功能。肺在中属金,而金生于土中,所以要振肺气,必佐以健脾。 肺在中为兑卦,其象为泽,属金,其先天图之数为“2”。 我第一次听北方人骂人很“2”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估计他们是骂人肺气太虚宣发肃降都不行所以很傻吧:)
肺气虚的人,皮肤不固,容易受凉感冒,容易出汗。原因就是肺把水谷精微于人体各个角落包括皮肤、毛发,而皮肤的汗孔也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若肺气虚弱,皮肤毛发得不到应有的温养而无法抵御外邪的。
也提到了,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要有肾、脾、肺三家来协调完成。而肺的“做法”就是通过宣发和肃降来完成。宣发与肃降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呼吸均匀,则肺气出入自然通畅,这就叫“宣降正常”,若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则会引发咳嗽、喘息、胸闷、肋骨胀痛、小便不利、水肿等问题。所以胡涂医前面介绍过的
以上谈的,是五脏的“藏象”。事实上,藏象学说表明,每一个脏腑既是存在的,又是密切相关的。肝肾水木同源,心肾水火既济,肝肺气血升降⋯⋯总之, 五脏除了有水火气血的互根关系,还有金木水火土的制约化解的关系。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