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医看来,秋燥也是一种病。初起除肺卫外,必伴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的表现;病变重心在肺,一般传变较少,同时以伤肺胃之阴为多,传入下焦肝肾较少。
网易讯在中医看来,秋燥也是一种病。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秋天燥热偏盛的季节,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为常见。
秋燥基本特征是,初起除肺卫外,必伴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的表现;病变重心在肺,一般传变较少,同时以伤肺胃之阴为多,传入下焦肝肾较少。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秋燥与西医的急性咽候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等证候表现相似。
中医治疗秋燥 辨证论治
1、邪在肺卫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而干。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主方: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桑叶9克,杏仁9克,沙参15克,象贝9克,淡豆豉6克,栀子皮9克,梨皮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咽喉干燥而痛者,加玄参18克、岗梅根15克。
2、燥热伤肺
症状: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干燥或白而干。
治法:清肺润燥,养阴止咳。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冬桑叶9克,党参(或太子参)9克,胡麻仁12克,真阿胶6克(烊化),麦冬12克,杏仁9克,炙杷叶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咽喉疼痛者,加连翘12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若咳嗽痰多而黄者,加瓜蒌皮12克、贝母9克。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枳壳9克。
3、腑实阴伤
症状:身热,干咳少痰,口干唇燥 ,大便干结,或腹胀。舌红,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养阴润燥,通下泄热。主方:调胃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8克(冲),炙甘草6克,鲜何首乌18克,鲜生地黄20克,鲜石斛20克。水煎服,每日2剂。大便得通畅,去芒硝,大黄不用后下。身热退、舌苔净而止后服。若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玄参25克,腹胀满而痛者,可加枳实8克、厚朴6克。
4、肺胃阴伤
症状:身热不甚,但干咳不已,口咽干燥而渴,知饥纳少。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甘寒滋润,清养肺胃。主方:五汁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雪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每日饮服2~3次。若口渴甚者,可加入西瓜汁适量。知饥而不欲食者,以扁豆15克,太子参15克、淮山药15克水煎去渣,和匀诸汁,趁温饮服。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