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书,明朝《本草纲目》应该最为出名。其实明代还有一本《食物本草》,也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堪和《本草纲目》媲美。这本书里的内容,很多都被《本草纲目》所引用。也就是说,《食物本草》的成书年代,要比《本草纲目》还要早。扬州广陵书社最近影印出版了这套《食物本草》,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明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吃了啥。
广陵书社编辑徐大军介绍,关于这本《食物本草》的作者,一直都有争议,有卢和、汪颖、薛己等说法,其成书年因此难以确定。现在学术界的观点,还是偏向于明代初年卢和所撰。卢和是明代丹溪派名医,著有《丹溪篡要》、《儒门本草》等著作。
《食物本草》共分四卷,用简练的中医药语言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近400种食用药材的疗身药用、养生保健价值。书中采用一文一图对照的书法绘画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本草的食药两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本草古籍图书中可谓独树一帜。《食物本草》中所记载的内容,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禽鸟、水生物并鱼类及水、酒、作料等386种,工笔重彩绘图492幅,手抄楷书5万余字,分别记述其来源、性味功能,用法及禁忌,并涉及很多中国古代观察与运用各种生物的知识,包括各种民俗及古代礼俗相关的记载。
《食物本草》记载,明代比较常用的是井水,但是绝不仅仅只有井水,书中就记载了33种之多,每种水都用不同的用处。
最为常用的井水,“新汲即用,利人疗病”。光是井水,也分几个层次,凡是从地脉里涌出来的井水是最好的。从近处江河中渗透过来的,就要差一点了。如果城市人家稠密,附近又有沟渠污水的,井水质量就比较差了。在饮用之前,一定要烧滚了,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饮用。
除了井水,《食物本草》还记载了治疗久病体虚的“千里水”,止渴、养颜、亮眼的“秋露水”,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腊雪水”,助食欲、宜美容的“乳穴水”,散毒、消肿、清利的“寒泉水”,解烦渴、消暑毒的“夏冰”,治疗多种的“温泉水”,消除积滞、解除烦渴的“浆水”,助阳气、行通络的“热汤”、除疮疥、灭瘢痕的“梅雨水”,治疗疾病的“半天河水”,解酒毒、治热病的“冬霜水”,明目安神、止渴解烦的“方诸水”,润毛发、治诸疮的“甑气水”,助消化、治的“生熟汤”,快速治愈犬伤的“屋漏水”、可用于酿酒的“清明水及谷雨水”,等等。就连洗碗水也有用处,那就是“擦洗患处,治疗恶疮”。当然,也有不能食用的,比如“雹水”,“性冷有毒,不可食用”。
如今,中国很多地区都以稻米为主食。而在《食物本草》的谷类中,就能看出在明代,稻米还不算是主食。但是,那时候的农作物已经非常丰富,小麦、粳米、糯米等已经广泛种植。
香稻米是“味甘软,其气甜香可爱,有红白二种,又有一类红,三粒仅一寸许……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种也。”那么,那时候的人,主要以什么为主食呢?有小麦,“味甘,微寒,无毒。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为五谷之贵”。
如果你问现代人,黄粱米、青粱米、白粱米有什么区别?估计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而在《食物本草》中,记载非常清晰,黄粱米“味甘,平,无毒,益气中和,止泻痢,去风湿”,白粱米“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移五脏气”,青粱米“味甘,微寒,无毒,主胃脾热,中消渴,去泻痢”。
在菜类中,记载了明代人经常食用的87种蔬菜,这些蔬菜和现代人主要食用的蔬菜品种差不多,既有萝卜、韭菜、苋菜、丝瓜、木耳、藕等,也有葱、姜、大蒜等调味用的蔬菜。在我们常吃的这些蔬菜中,有不少都有药用价值,在《食物本草》中都有介绍。比如我们常吃的萝卜,就有“煮食化痰消导;生捣汁服,止消渴;萝卜汁液鼻可治头痛头风;萝卜切片,蜜浸炙干,细嚼咽下,治尿结石。”还有冬瓜,具有减肥的功能:“欲得体瘦轻健者,食之。若要肥胖,则勿食也。”还有令人长寿的枸杞:“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无刺者是。其茎叶补气益精,除风明目,坚筋骨,补劳伤,久食令人长寿。”还有莲子呢,“味甘,平,寒,无毒。补中,神,力,益经脉,除百病,止渴止痢。久服轻身,耐老延年,不饥,多食令人喜”。
在果类中,也能看出明代人吃水果的品种,丝毫不逊于现代。比如桃、杏、石榴、杨梅、西瓜、椰子等,还有猕猴桃、橄榄这类的水果,在明代已经盛行开来了。在《食物本草》中,是这样记载“猕猴桃”的,“猕猴桃味酸甘寒,无毒,止暴渴,解烦热。”
如果说蔬果类,明代人和现代人所吃的东西差不多的话,那么在兽类方面,明代人的食谱,就让现代人“大开眼界”了,既有猪、牛、羊等比较常见的肉类,还有老虎、狗熊、豹子、大象等。现在这些动物都是国家动物,但在明代,还是可以吃的。
你想知道老虎的味道吗?“虎肉味酸,平,主恶心欲呕,益气力”;“熊肉味甘寒,微温,无毒,主风脾筋骨不仁”;豹子肉,“味酸,平,无毒,主安五脏”;象肉,“味淡,多食令人体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