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养生方面早就总结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可算的上一些古人养生,中医中更是流传了古人养生脚步,那么来和古人一起学学他们的养生之道,看看古人都是怎样保养身体健康,赶紧来和小编来学着吧,健流传千古的养生之道。
中医古人养生之道:
1、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2、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3、养生
是遍布人体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具有决、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4、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5、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多说好话、多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莫离口”,“口有,又当身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6、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延年。
7、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8、“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9、“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10、“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1、“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却疾。”
12、“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13、“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14、“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现在不养生,老了养医生,想了解健康养生知识请加微信号:aihaoyicom (长按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