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传承者孔令谦先生入围2015年中华儿女年度人物
  •   近日,2015年中华儿女年度人物评选进入最后倒计时阶段。中医传承者、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先生入围年度人物评选。近日,2015年中华儿女年度人物评选进入最后倒计时阶段。中医传承者、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先生入围年度人物评选。

      孔令谦,系孔子第76代,“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嫡孙,名医孔少华之子。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的传承人,孔令谦多年来靠自筹资金创办孔医堂中医连锁机构和公益中医学堂孔伯华学院,致力于传承中医文化,同时热衷开展公益活动。

      孔令谦祖上原籍山东曲阜,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孙。而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乃光绪八年进士,“既精于文,又精医理”。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到了京城,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初期,疫情,孔伯华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书。此后,孔伯华辞去官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并名噪京师。到了上世纪中叶,孔伯华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并称为“四大名医”。

      1930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遴选一流国手任教。到1943年停办国医学院时,该学院已先后毕业了七百多人,分布在祖国各地,其再传更是满天下。孔伯华生前,还曾多次受到毛和总理的。因诊务过忙,无暇著述,孔老先生晚年时常夜阑执笔,留下《脏象发微》、《时斋医话》、《中风》、《痢疾》等遗稿,后来都出版发行。孔老先生留下的临终遗嘱是:“儿孙,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竟之志。”

      孔令谦的父亲孔少华自幼聪慧,“17岁即开始挂牌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医医院、总参二部卫生院工作。时之灾,后,在同仁堂、乐仁堂、永安堂等多处坐诊行医,并且常年参与、、陆定一、肖劲光等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博学、业精与豁达,是人们对他的评价。2004年9月13日,孔少华先生去世,有400多个患者自发地出席了他的会。

      出身中医世家,孔令谦理所当然地传承了医家风范。虽然没考上中医大学,孔令谦却对中医难以割舍。后,孔令谦一有闲暇就会跟着父亲或伯父学习:“其实中医主要是经验医学,更加贴近人文,因此必须深入基层,与患者多打交道,父亲从没有手把手教我什么,但他总让我有时间观摩他看病抄方。”

      父亲的故去,令孔令谦的责任感顿增,他萌生了新的想法,决定创建一种全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将传统的诊疗服务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经多方努力,2005年,以孔伯华名号命名的京城首家私人保健医馆孔伯华医馆终于成立。“当年祖父办学培养的700多个,目前仍健在的有6人,其中4人都加入了这个医馆。”“孔伯华医馆(孔医堂前身)”,继承了孔伯华先生“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的思想,搭建了一个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平台。用孔令谦自己的话说,“我有这个情结,我要用线串起一颗颗明珠。”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孔医堂已形成医疗、文化、产品三大业务板块,七家中医门诊诊疗机构,一家中医公益传承教育机构,一家专门从事产品研发和运营的机构,在京旗下四家医馆为广大提供公益诊疗六万余人次。

      照孔令谦的解释,孔伯华之孔是小孔,而孔医堂之孔是大孔,孔医堂内不分门派,但存在流派和各自擅长,大家该在这里交融,而非,中医的内涵和实质是大中至正,更加贴近孔子的思想。目前,孔医堂兼做两项服务:诊疗和顾问,人们既可以来这里求医问药,也可以作健康咨询。此外,孔医堂主要实行会员制,为会员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档案、健康度斟查、养生保健、名老中医预约诊疗等多项服务。

      近年来,孔令谦和孔医堂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以期为丰富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尽绵薄之力。孔令谦先生这样介绍自己的公益事业:公益是一种传承,当年祖父孔伯华行医时,他每天的前十个号都是免费的,对象都是穷苦百姓,我也想把这个传统保留下来,这是中医传承的魂脉。

      十多年来,孔医堂专家团队投身公益,在推出了“千人家庭健康师”培养计划并落在实处,从2012年开始,孔医堂就在望京地区开设了免费义诊活动,每年惠及2000人次。孔令谦说,针对这项活动,他也对前来坐诊的中医提出了要求:不管您是多大的来头,每天必须确保免费为一位预约义诊的患者看病,如果不同意,就不要来孔医堂坐诊。“没想到我这要求一提出,反倒得到了很多名医的赞赏,医者,本来就是的。”孔令谦说。此外,孔医堂还举办了各类中医上百场,在京四家医馆每年为社区群众提供约6000人次的免费诊疗服务。

      除了开办医馆,他还创建了孔伯华学院,“去年我们招了10个学生,不收学费,但要有行医资格。这样做,是想趁着那些老中医还健在,能够手把手地把他们的经验传承下来。”知识共享,当然首先要创造一个共享的条件和,所以,孔医堂已获得区、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审批过程中。同时,孔医堂还获得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孔令谦本人也当选为市中医药师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中医药信心研究会养生分会副会长,同事他还担任着知识共享中国国际委员会委员。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还会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

      为了传承中医文化,孔令谦先生还编辑出版了《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以及《孔少华临证经验纂要》等著作。其中,《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记录》是我国境内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来发布的著作。“什么叫知识共享协议?知识共享协议是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佛大学发起、成立的一个知识共享组,他们将文学、艺术以及一些知识共享。”对于这本书,孔令谦主动放弃了版权,意义非常深远。孔令谦的中医式教育,还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国式教育报告》一书中。

      孔令谦先生说:他的祖父孔伯华在给毛的一封信中曾写道:“医之活人,何分,其存心一也,第其理法不同耳。今逢毛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育人才始。”

      因此,孔医堂一直两项事业,一项是教育传承;另一项是国际交流。在传承教育方面,孔医堂注重面向基层,与曲阜中医药学校的深入合作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国际交流方面,孔医堂已经分别接待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两千多名留学生的参观学习。通过文化交流,让外国留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多了解。“中国文化是包容的,中医文化是一种思想,思想是共通共享的。”因此,孔令谦先生认为有思想的地方就应有中医文化。

      “我喜欢用文化的层面来解释中医,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主导文化应该还是文化,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实际上还是一个‘中’,‘中医’的‘中’也是如此,是‘天地人和’,也是‘大中至正’。”孔令谦说,中医的指导思想用处很广,所以他认为学中医是有思维、有“道”的,这个“道”让他懂得了很多,也让他知道该怎么做。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医是人类几千年同疾病、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称之为人文,也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元素。因此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我们都必须重视我们的文化。”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