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亮瞎眼!书店里养生书籍的混乱超出你想象!
  •   你单知道“养生”很火,但是你知道书店里的养生书籍有多火吗?食谈君走访了的两家大书店,带你看看网络之外的人群,他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书籍,那些书籍都在鼓吹什么。

      如图,一个保健食谱类书籍货架,看这书名:《学做药膳不生病》、《饮食才是特效药》、《食疗老,解决大烦恼》、《救命饮食》等,这样的书名,真是掏了中老年群体的心窝啊!如果不买一本来看看,你还活得下去吗?

      看这套丛书,生姜、山药、大蒜、蜂蜜、黄酒都能治百病,天下居然真有包治百病的东西。不过,食谈君觉得这里是矛盾的,假如其中一种食物,比如生姜就能治百病了,那么还要其它的山药蜂蜜之类干嘛?

      这是某本书籍里的“,声称吃芹菜可治高血压,这本书里着吃种菜可治某些病的。

      这本《健脑益智 食疗益智》的书,封面上写着“让孩子吃出好成绩,让爸妈吃出好记忆力”,相信很多做家长的看了都会心动。

      不过,就在今年高考前,国家食药监总局还发布了风险提醒: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不可所谓的“补脑”产品。

      这本书名为《常见眼病食疗》,中国的食疗理论真的太厉害了,已经发展到可以针对人体每个部分针对性食疗了。

      这本名为《碱性》的书,把众多食品业内专家已经反而过的“食物酸碱”问题,堂而皇之编成了一本书,而且声称是“奥地利迈尔康体中心医学总监”所作,实际上,不管有没有这个所谓的“中心”,它都不是科学机构,也不可能发表什么可靠的科学结论。

      想看养生书籍的人太多,导致专家都不够用了。于是,很多养生书籍开始把各类游医、国学、中医专家都收编过来,起个好听的名字开讲营养和养生了。

      比如这本《24节气养生食补大全》,编著者没有一个能证明其职业成就的身份,食谈君查了下,这位作者研究的是针灸、美容之类,不知怎么就敢编健康饮食类的书籍了。

      这种没有专业知识作为保障的书籍,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比如,这本书中居然把“何首乌”也列为了养生食材,而何首乌居有肝毒性,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多例乱吃何首乌导致肝炎住院的!

      提醒:胎盘没有任何独特的营养成分,乱吃胎盘有得传染病的风险!国家卫生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胎盘。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不能抗癌的食品当然不是好食品,所以“抗癌”是食品养生书籍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提醒:好的饮食确实非常有助于健康,从长期来说,也确实有可能降低癌症的风险,但是,这是基于一个总体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搭配,而不是说专吃哪种食物、用哪个方子就可以抗癌。

      书店里的“食物相克”理论,比起网上流传得更加丰富、全面!看图,既有适合搭配的,还有降低药效的搭配,还有吃不消化的搭配,甚至吃了会中毒的搭配!

      很多人喜欢看类书籍,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去医院看病太麻烦,自己用省事;二是因为认为是药三分毒,吃食品就放心很多;三是因为节约成本。总之,如果用廉价的日常食品,比如萝卜、豆腐等,就能解决疾病问题,确实对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每个人的病情、病因、体质都不一样,需要医生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调整治疗方案。用来“食疗”不可能替代这个过程。例如,同样刚出现高血压,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压力,有些人是因为饮食不合理,有些人是因为颈椎病,还有人可能是因为肾上腺长了瘤子在饮食不合理当中,有些人的主要问题是肉多盐大,也有些人主要问题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靠治疗,能同时解决这么多的原因么?

      现在的养生书籍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甚至观点矛盾,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书中观点完全相悖,比如一本书说“每天多喝水对身体好”,另一本书则说“水喝多了对肾不好”,这难免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边。

      大家选购养生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件事。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专业的意见。如果跨行发表意见,即便职称很高,也不一定讲得就对。比如说,让骨科医生来写眼科的知识,就不一定能写对;让皮肤科医生来写营养科普书,也未必很靠谱。其次,弄清楚什么是主流意见。说“吃早餐不利健康”的书会很抓眼球,但绝大多数营养学研究都支持吃早餐有好处的结论,反对吃早餐的只是极少数。第三,弄清楚一个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比如说,有学者说多喝牛奶不好,是在的膳食和营养条件下,这些说法对中国人适用么?多少牛奶算是多?一杯算多么?

      如果自己判断不清楚,那就不如直接去寻求相关领域权威机构的意见。比如说,饮食方面,直接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它是这个领域专家集体认可的饮食营养忠告。看某本书时,不妨看看撰书人是否是有专业身份,比如有无相关学历、高级职称、相关研究或教学岗位资历等。

      总之,在信息过载、出版业极大繁荣的时代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鉴别能力和科学常识。即便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在应用在自身的时候也要根据国情差异、个体差异来做出判断。这样才不至于盲信养生书籍上的说法,甚至被一些商业信息所忽悠。

      推荐: